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吉林省始终坚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把产业振兴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举措。人参、鹿茸、黑木耳、蓝莓……一系列“吉字号”土特产在吉林黑土地扎根生长,为产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近日,中国吉林网刊发《吉字号“土特产”出圈密码》一文,解锁吉林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生动实践。
文中指出
吉林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世界黄金玉米带”,这里黑土地沃野千里,青纱帐一望无际。近年来,吉林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挥盐碱地多等后备耕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耕地面积,大力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积极推广“梨树模式”和“水肥一体化+密植”等增产技术,全面提高粮食产量。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837.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单产958.2斤/亩,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得益于此,“吉字号”大米、玉米便拥有了成功“出圈”的先发优势。
同时,人参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生晒参、人参蜜片、人参滴丸、化妆品、保健品……吉林省大力推进人参产业的精深加工,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2023年,吉林省园参种植面积14.5万亩,鲜参产量3.4万吨;林下参种植面积116.5万亩,林下鲜参产量781.8吨。全省人参产业综合产值708.5亿元,同比增长10.3%,首次突破700亿元。吉林正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不断做大做强人参产业,努力把人参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优势产业。
作为产粮大省,吉林还有“隐藏款”特产。“世界水果之王”蓝莓,就产自长白山下。2020年4月“白山蓝莓”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蓝莓全产业链企业。建设了6000亩蓝莓种植基地、1.2吨收储加工基地、每年400万株规模的良种繁育基地和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今年,在“科技专员”科技的加持下,解决了花期不能及时授粉及授粉率不高的问题,改进了生产设备和工艺,还开发了深加工产品。
此外,在长春市双阳区,梅花鹿存栏量达到了37万只,年产鹿茸740余吨,鹿副产品7000吨,鹿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亿元,成为当地支柱产业;2023年,“木耳之乡”汪清县黑木耳栽培总量达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黑木耳产量约占全省25%,位居首位……
放眼吉林大地,白山松水间,正谋划做好“土特产”大文章,一首乡村振兴发展序曲铿锵奏响。
图片来源|东西南北杂志社
(声明:本号所发内容仅作为信息传递之目的,版权归创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