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哪吒以莲藕重塑肉身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如今,中国科学家正以另一种方式演绎着“重塑金身”的现代传奇。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成功为金属材料“重塑金身”,实现了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的单原子层金属,为人类探索物质世界打开了全新维度。相关研究成果以《埃米厚度极限二维金属的实现》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学界曾普遍认为二维材料是不存在的,自2004年单层石墨烯发现以来(该研究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二维材料极大颠覆了人类对材料的原有认知,并引领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系列突破性进展,开创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二维新纪元。
在过去20年中,二维材料家族迅速扩大,目前实验可获得的二维材料达数百种,理论预测的更是近2000种。这些二维材料局限在层状材料体系,层状材料类似千层饼结构,很容易剥出完美一层。纵观整个材料数据库,层状材料的占比是非常小的,97.5%以上的是非层状材料,如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金属。不同于层状材料,金属由于每个原子在任意方向均和周围原子有强的金属键相互作用,类似压缩饼干,要想将其重塑为原子极限厚度的二维金属,就好比从压缩饼干中剥出像千层饼那样完整的一层来一样,是极具挑战性的。
面对如何获得二维金属的挑战,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研究员带领团队发展了原子级制造的范德华挤压技术,实现了原子极限厚度下各种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包括铋、锡、铅、铟和镓。这些二维金属的厚度仅仅是一张A4纸的百万分之一,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如果把一块边长3米的金属块压成单原子层厚,将可以铺满整个北京市的地面。
此外,范德华挤压技术还为二维金属合金、非晶和其他二维非层状材料也开辟了有效原子级制造方案,为各种新兴的量子、电子和光子器件应用勾勒出美好愿景。
图片来源|东西南北杂志社
(声明:本号所发内容仅作为信息传递之目的,版权归创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